<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的位置:首页 > 长安要闻 >
        “六个实质化”如何由“深”到“固”? 回望6个人眼中的公平正义
        www.bhrldz.com 】 【 2022-01-27 14:13:45 】 【 来源:四川法治报

        1.jpeg

        法官带着国徽,踏遍茫茫草原,将司法服务送进牧区 省高院供图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2021年,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四川法院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动“六个实质化”(即服务大局实质化、诉源治理实质化、诉讼服务中心实质化、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庭审实质化、法院文化建设实质化)由“深”到“固”,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161.63万件,审理、执结154.45万件,同比分别上升20.46%、18.07%,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9.96%,平均审理时间同比缩短8.75天。全省法院94个集体、151名个人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省委省政府等表彰。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回望2021年,本报记者带你从6名个人的视角出发,去回顾四川法院走过的这一年,去感受法治的力度与温度。

          

           固大局理念 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现在我终于能把店铺的‘青’字挂回去了。”——温江五阿婆青花椒鱼火锅店老板杨彬

          

          不久前,备受关注的“青花椒”案在省高院二审。法院当庭宣判:撤销一审判决,驳回万翠堂餐饮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此前,因店招含有“青花椒”三字被告上法庭,温江五阿婆青花椒鱼火锅店经营者一审被判立即停止使用“青花椒”字样的标识,并赔偿原告万翠堂餐饮公司共计3万元。宣判后,火锅店老板杨彬感叹地说:“现在我终于能把店铺的‘青’字挂回去了。”

          

          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邓宏光这样评价道,“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司法的最高目标,四川高院审理的“青花椒”商标案,就是其中的典型之一。

          

          据了解,去年我省法院出台司法保障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依法审理侵犯专利权、商业秘密等案件1.92万件,同比上升26.83%,在天府软件园、绵阳科技城等设立12个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保护社会创新成果。探索统一工程建设领域法律适用,妥善审理成渝中线高铁、天府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案件,双翼护航“蜀道难”变“巴蜀通”,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立四川省破产管理人协会,依法审理破产案件560件,帮助88家企业重生,助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与此同时,高起点推动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着力共建包括“五院+”“五庭+”在内的职业共同体,打造“法治生态圈”。积极向最高法请示并成功获批设立成都金融法庭、成都互联网法庭、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成都国际商事法庭4个专门法庭和最高法院第五巡回法庭成都审判点,推动形成四级法院集中布局的司法审判核心集聚区。

          

          固安全底线 民商事一审案件调撤率达55.46%

          

          “法官们走这么远的路去调解,帮当事人解了难题,非常不容易。”——彭州市丹景山镇社区治理办公室主任张晓龙

          

          2021年10月14日,彭州市法院丹景山法庭庭长祝增巧和同事驱车前往马尔康市,在工地上调解了一起抚养费纠纷案。事后,女方拉着祝增巧的手感谢地说,要不是“巧姐”,她和女儿今后的日子都没法过了。据悉,该案女方40多岁,是彭州市当地人,多年前和男方离异,独自抚养女儿,后因眼部患有疾病失去生活来源,于是向法院起诉要求男方支付女儿抚养费。“法官们走这么远的路去调解,帮当事人解了难题,非常不容易。”彭州市丹景山镇社区治理办公室主任张晓龙感叹道。

          

          此次调解,只是我省法院推进诉源治理实质化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法院民商事一审案件调解、撤诉472943件,调撤率55.46%;依法办结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案件27488件,其中确认调解协议有效的 23996 件,同比上升36.35%。

          

          能否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解决纠纷,事关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稳定及社会治理成效。为此,全省法院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持续深化诉源治理改革,着力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目前已经取得显着成效。

          

          培树“石榴籽”调解品牌,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据了解,甘孜、阿坝、凉山、泸州、北川等地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石榴籽”调解品牌,全省目前打造“石榴籽”调解室117个,配备专兼职调解员513名,高效化解纠纷6080件。

          

          完善道路交通、物业纠纷等类型化调解机制,实现“一站式”解纷。成都市武侯区集约化解医患纠纷,眉山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疗责任保险统保相结合的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受到最高法的充分肯定。

          

          全面推进繁简分流,满足群众快速解纷的需求。目前,全省所有法院都已开展繁简分流,共有速裁团队587个,速裁团队有员额法官1204名,程序分流员463名。2021年,全省法院民商事案件速裁简案60万余件。

          

          固服务水平 四川微法院网上立案申请超48万件

          

          “互联网庭审让诉讼变得更加便捷,将极大减少路途上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周衍

          

          2021年5月25日,成都互联网法庭首案在线开庭。法庭内,原被告座席被一块高清电子屏取代,双方代理人在屏幕另一端的摄像头前落座。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各个庭审环节均在这一块屏幕上流畅而有序地进行着。该案被告代理人之一、泰和泰律师事务所律师周衍直言,互联网庭审让诉讼变得更加便捷,将极大减少路途上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首案庭审背后,是一次互联网技术与线上审判深度融合,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当事人少跑腿”。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全省法院大力推广“非接触式”诉讼服务,已初步实现诉讼过程中调解、立案、材料收转、联络法官、庭审过程、文书送达、案件执行、答疑信访等诉讼活动八个阶段“不接触”。

          

          目前,全省法院均已建成诉讼服务中心,总面积达13万余平方米,开通了网上诉讼服务中心、四川移动微法院、12368诉讼服务热线,共设置诉讼服务站点3400多个、24小时自助诉讼服务站50余个。

          

          数据显示,2021年,四川微法院接收网上立案申请48.4万件,立案申请通过38.87万件,微法院各项指标与上年同期相比,继续保持20%以上的大幅度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为解决长期存在的年底“立案难”问题,去年,我省法院实行了年底立案通报制,实时监督各级法院年末立案每日、每周、每月数据,向出现立案数据偏差异常的法院分管庭长电话询问情况、要求立即整改,严禁“年底不立案、拖延立案”。

          

          固法律预期 执行到位金额881.45亿元

          

          “辛苦你们跑一趟,感谢你们帮我追回18万元的工伤赔偿款!”——成都市民蒲先生

          

          2021年11月18日,成都已有些许寒意。这天,家住新都的蒲先生收到了意外的温暖。“法官,辛苦你们跑一趟,感谢你们帮我追回18万元的工伤赔偿款!”因工伤致九级伤残,蒲先生出行不便,生计成了困难,这笔赔偿款正是“雪中送炭”。

          

          和蒲先生有类似感受的当事人不在少数。仅在去年省高院开展的执行案款集中发放活动中,全省法院以“线上线下结合”和“线下集中发放”两种方式,向2624件案件的2494名当事人发放执行案款7.59亿元。

          

          让胜诉当事人的纸上权益变为“真金白银”。去年以来,全省法院以深化执行指挥中心实质化运行为依托,切实完善执行联动机制,不断加强联合惩戒体系,全面压实执行监管责任,持续深化改革,确保执行工作常态化高水平运行。

          

          与此同时,我省法院出台文件规范财产保全办理,从源头防范超标的保全行为;印发相关规范解答“采取限高”及“纳入失信”措施的程序和标准,避免过度执行。

          

          数据显示,全年法院执结各类案件42.68万件,执行到位金额881.45亿元。

          

          固改革成果 院庭长带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

          

          “庭审最大限度还原了案件事实,控辩双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均充分发表了意见。”——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斌


        2021年10月14日,“拉姆案”一审开庭。历经5小时的庭审,控辩双方进行了充分的举证、质证、辩论。最终,阿坝中院当庭宣判被告人唐路(即拉姆前夫)犯故意杀人罪并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旁听庭审后,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斌感触颇深,他说:“我了解到,法庭召开了3次庭前会议,厘清了案件事实,归纳了争议焦点。庭审最大限度还原了案件事实,控辩双方、附带民事诉讼原告及其诉讼代理人均充分发表了意见。”

          

          “拉姆案”的审判,只是去年全省法院巩固审判实质化、彰显司法公正的一个缩影。2021年,省高院院长王树江,省检察院检察长冯键同庭履职,法检“两长”共同办理了蒋某某案。该案中,合议庭充分保障了被告人诉讼权利,在庭前会议上,就非法证据排除、案件争议焦点、庭审示证方式等听取了控辩双方意见。该案为高质量庭审实质化作了示范,树立了庭审实质化新标杆。

          

          2021年以来,全省法院将庭审实质化改革工作纳入全省法院年度工作重点;院长、庭长带头办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深入推进“繁简分流”诉讼制度改革;落实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数据显示,2021年全省法院为没有辩护律师的15542名被告人指定辩护律师、提供法律帮助20239人次。

          

          固文化自信 法宣品牌凝聚法治精神力量

          

          “法庭依托李庄古镇抗战文化,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法院文化建设,让我印象深刻。”——全国人大代表张智龙

          

          红色文化长廊、宪法浮雕墙、马锡五断案雕塑……漫步于宜宾市翠屏区法院李庄人民法庭前的红色法治文化长廊,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浸入心间。2021年6月4日,在视察调研李庄法庭后,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感叹:“法庭依托李庄古镇抗战文化,将传承红色基因融入法院文化建设,让我印象深刻。”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去年,全省法院开展了系列文化活动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激发干警为党和人民的司法事业贡献青春和力量。

          

          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干警素养。去年,全省法院以培育“三高六质”法官为目标,深入推进年轻干部培育“青蓝工程”,开展“十佳庭审”“十佳裁判文书”评选活动,法官专业素能进一步精进;出台“三非”工作机制,扎实推进“以案促改”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氛围,干警修养进一步提升。

          

          讲好法治故事,讴歌伟大时代。一年来,全省法院涌现了《温度》《红线》等精品视频,升级了《四川审判·浅草》等文化阵地,磨砺了“酒麒麟”“云上金顶”等法宣品牌,开展了“感受公平正义”等法宣活动,进一步讲好四川法院好故事,传播四川法治好声音。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夏菲妮)


        编辑:廖安泰
        四川长安网版权所有